Quantcast
Channel: blhfh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6

思维课

$
0
0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2013】第四次预习作业

智力

(3、思维课 交集点 直观性 劳动与智力)

 提交人:贺晚晚

邮箱:516503579@qq.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thread-1697470-1-1.html

 

 

作业内容:

1、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想一想学生的注意力从哪里来?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检讨?

学生的注意力从哪里来: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2、细读《给教师的建议》第8条、第11条、第21条、第51条,想一想:交集点(或交接点)意指什么?从你执教的科目中选择一项材料,试着梳理出其中的交集点。

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一年级下册数学动手做

活动一:认识七巧板、制作七巧板

1、教师出示一张完整的七巧板的挂图

                         

2、说一说七巧板是由那几种图形组成的?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那些图形比较大?那些图形比较小?有没有一样大的图形?

3、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张空白的七巧板,请你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剪下来

(这些直观的问题能让孩子主动观察,并没有思维的联动。只有图形的拼接,并没有涉及到七巧板的 “来源”。我觉得在此环节中的 “交集点”不仅仅简单的图形分解和组合。 图片出示“七巧板“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介绍 “七巧板”的由来: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也就是演变 到今日的“七巧板”。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认为这种数学文化的渗透式有必要的不单单是动手、动脑还是要了解事物本身的根源。

3、结合“【网师公共必修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第二-四次授课课程资料”中《蓝天下的学校》和《300页<大自然的书>》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表述中,什么是“思维课”?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思维训练”、“情景教学”有什么不同?

思维课:这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我们平时的 “思维训练”大抵就是说给孩子一个概念,再让他们无端的思考,从来没有闻过茉莉花的香味,你偏偏要他形容一下他好像的感觉。我们极少袋孩子领略自然的美丽,没有让他们“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课内必须掌握的真理和抽象概括愈多,这类脑力劳动愈紧张,学生愈应当经常求教于知识的直接来源大自然,周围世界的形象和图景应当在学生的意识中铭刻得愈加鲜明。然而鲜明的形象却并不是像反映到照相胶卷上那样反映到孩子的意识中去的。

4.阅读授课资料和《给教师的建议》第58条、第72条、第89条、第90条,想一想,究竟什么是直观性?直观与抽象有没有明确的界限?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直观性”的论述对我们的教学有何启发?

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

启发:在一个真正的教师手中,直观手段不仅是为了演示,为了形成关于事物的鲜明表象,而且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独立研究。这里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教学论目的:在独立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会产生许多问题,在普通的、经常遇到的事情中有许多复杂的东西这一点使他激动,促使他去思考现象的本质。所有这些也就是一种情绪――意志刺激,没有它,思维活动的幼芽就会枯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5.阅读授课资料和《给教师的建议》第28条、第40条、第67条、第94条,想一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教育”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劳动有什么不同?劳动与智力及学生发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劳动教育: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到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平时所说的劳动:每年都有几个月在从事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体力劳动,而不需要任何技巧。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在解剖生理过程迅猛进行的这个时期,少年们被迫去完成那些特别使人疲劳的、单调的而且长期的体力活动。有一所学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力活动也非常局限和单调,没有培养他们的智力兴趣和需要;而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处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过任何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作业。

劳动与智力及学生发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种做法给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了烙印:16岁到18岁的男女青年,当需要他们用最基本的机械进行操作时,竟显得束手无策,心慌害怕。这所学校没有一个毕业生通过高校入学考试。这就是在总的智力贫乏性的背景上暴露出低劣的劳动素养而造成的可悲后果。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这样,信息就通过两条相向而行的途径传递着――由手传到大脑和由大脑传到手。手也在“思考”,而正是在这种时刻,大脑的创造性区域受到激发。在这种作业中,对于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解居于首要地位。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而手在这种转移中起着积极参与的作用。我们深信,在这种作业中所必不可少的观察力和推测力,是和数学才能发展直接联系的。瓦莉亚比所有的男孩子都更迅速地学会了分辨活动模型零件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这就反映在她的思维觉醒比较快。

我在许多年间观察了在职青年业余班的学习情况。许多学员尽管没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上课也不经常,但是他们掌握数、理、化的知识却比全日制学生深刻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激发他们的智力才能的一个强大刺激物就是他们都有一双很巧的手在工作。业余班里的优秀的数学教师,都是一些有文化、有天才的机械师,就是那些在民间被称为自学成家的人。精细的、耐心的、用脑的创造性工具,使他们变成了无师自通的人。我们借鉴日常生活中这些有益的经验,努力做到不仅在劳动课上,而且在其他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                                                 2013年4月1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6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